机构设置

当前位置: 首页» 机构设置» 研究部门

畜牧研究室

来源:办公室   作者:办公室  时间:2020-04-16 12:00:00  点击:

    1954年,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报请中央农业部、中共西北局批准,开始筹建兰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经过3年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在兰州成立,设兽医研究室和畜牧研究室。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成立,设养羊研究室、养牛研究室和遗传研究室等。1995年,调整为动物遗传育种研究室、动物生产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室等。2000年,动物遗传育种研究室和生物工程研究室合并成立畜牧研究室。2011年,将农业部动物毛皮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并入畜牧研究室。
    几十年来,围绕服务和发展畜牧业生产,几代畜牧科学家扎根西部,深入青藏高原牧区和西北地区,以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线,开展牛羊新品种培育,研究解决草食家畜生产中的关键性、方向性并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问题。在牛羊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开展了牦牛、肉牛、细毛羊、肉羊的生长、肉质、毛皮、繁殖力等方面的重要经济性状分子遗传基础研究,对控制上述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进行分子解析,构建了胚胎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等一系列科研平台和技术库,实现了细胞、个体、群体和生态水平的有机结合;在动物繁殖调控技术方面,开展了牛羊冻精、胚胎移植研究,建立了以牦牛、肉牛、肉羊、细毛羊等草食家畜新品种(系)培育、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和形成机理、种质资源生物学评价、牛羊繁殖育种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体系,形成了牦牛资源与育种和毛羊资源与育种两个科技创新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牦牛、细毛羊新品种(系)育种素材创制、繁殖新技术、重要功能基因定位、分子育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方面,开展了10余种动物纤维及毛皮质量检验检测及风险预警,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项,在毛皮动物种类鉴别方面独具特色,正在重点培育牛羊肉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方面的人才及技术力量。研究室拥有“农业部动物毛皮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农业部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甘肃省牦牛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研究室现有职工26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8人;博士10人,硕士9人;博导2人,硕导9人。拥有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动物营养硕士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硕士、博士点。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国家畜禽品种资源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人,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1人,国际合作计划评价专家1人,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专家1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考核评审专家1人,全国性学术团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人,牛马驼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牛羊产业协会专家2人,甘肃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555”人才1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甘肃农业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2人,中国农科院畜牧与草业学科组专家1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岗位人才2人。是中国牦牛育种协作组挂靠单位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秘书长单位。
    研究室目前承担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948”计划、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基础、应用研究等方面项目22项,年经费达到600多万元。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获得各类科技奖励5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1项,授权专利17项,出版专著59部,发表论文1450余篇。成功培育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新品种大通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中国黑白花奶牛、甘肃白猪、甘肃黑猪等,填补了我国牛、羊、猪品种自主培育的空白,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凸显了畜牧学科在牛、羊、猪等家畜新品种培育领域的国内引领作用,确立了在牦牛、细毛羊新品种培育的国际领先地位。


    主  任:梁春年  电话:0931-2115271
    副主任:郭  宪  电话:0931-21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