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 媒体资讯

【甘快看】把科技论文写在高原牧区——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科技创新服务牦牛产业发展

来源:   作者:  时间:2023-11-27 14:36:29  点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王思璇

  兰州黄河之滨,一个看似普通的建筑群楼里,有这样一个科研团队,他们面向千里草原,勇攀科技高峰,楼灯三更亮,试验千万遍,甘愿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只为草原上牦牛健壮,只为广大牧民“腰包”鼓起来。

  他们瞄准国际前沿,立足当前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发展要求,勤奋钻研、创新奉献,培育出国家级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填补了世界牦牛育种史的空白,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奖励等14项,制订农业行业标准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2件,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

  他们,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

  面向千里草原 培育牦牛良种

  多年来,该团队立足青海、西藏、甘肃、新疆等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科技与产业需求,重点开展牦牛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牦牛新品种培育以及牦牛重要功能基因鉴定与利用、牦牛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机理研究、牦牛产业提质增效技术研发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多年来,该团队依托2022年成立的农业农村部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和2011年成立的甘肃省牦牛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开展中国优良牦牛地方品种选育及新品种(品系)育种素材创制、牦牛经济性状功能基因克隆与鉴定、牦牛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牦牛遗传改良与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聚焦牦牛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团队实施的“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先后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通牦牛新品种连续多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导品种;开展的阿什旦牦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育种技术引领世界牦牛育种方向。同时创新牦牛繁育理论与繁育技术体系,成功申报甘南牦牛、帕米尔牦牛、肃南牦牛遗传资源3个。建立了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四级繁育技术体系,完善了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帕米尔牦牛三级繁育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我国牦牛良种制种供种能力。

  创新牦牛繁育模式,服务牦牛产业提质增效。以牦牛资源为基础,利用繁育场、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示范基地,搭建了产、学、研、用、推“五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培育2家合作社获得省级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建立了牦牛高效繁育模式1套、经济杂交利用繁育模式4套,集成带犊繁育、早期断奶、提前发情配种等关键技术,建立了牦牛高效繁殖生产技术体系;创新利用发情控制、人工授精等繁殖技术,建立了牦牛繁殖调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牦牛高效养殖关键技术,提高了种公牛利用率、母牛连产率和犊牛成活率。

  建立健全牦牛全产业链生产技术模式。培育牦牛全产业链经营主体7家,从育种、繁殖、营养与饲养管理、性能测定、疫病防控、肉产品加工、产品追溯等方面构建牦牛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从体形外貌、体质类型、生长发育、繁殖性能、性状遗传和种用价值6个方面开展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玉树牦牛的系统选育,持续提高优良品种的生产和繁殖性能。

  倾情服务牧区 提升产业发展

  团队发挥技术服务优势,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承担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甘肃省古浪县、东乡县、张家川县,青海省曲麻莱县、称多县,四川省甘孜县,云南省鲁甸县7个县和西藏自治区牦牛产业顾问组及那曲市科技帮扶工作组任务,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技术讲座、现场指导、实操培训、资料发放、技术示范等途径服务“三农”,推广肉牛牦牛养殖技术,促进乡村振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团队建立犏牛繁育模式,促进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合作市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建立了三元杂交犏牛产肉的经济杂交繁殖模式3套,杂交后代体重、产肉率、产奶量等显著提高,同龄成年公犏牛每头售价比成年公牦牛提高1500~2000元。此模式已在农牧交错区、半农半牧区或海拔2500~3200米的牧区推广应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科技服务不仅在青藏高原,而且延伸到帕米尔高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多方携手,助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牦牛产业提质增效。建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牦牛良种繁育基地,开展牦牛品种改良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综合配套牦牛高效繁育技术并推广应用,指导成功申报国家牦牛遗传资源。2019年协助引进大通牦牛70头,在青海省选购引进能繁母牛1000头;2020年引进大通牦牛种公牛10头、阿什旦牦牛种公牛10头,示范推广冷冻精液5000支。团队组装集成的牦牛高效养殖技术,使牦牛成为帕米尔高原的“科技牛”“增收牛”“守边牛”。

  团队建立的开放的牦牛繁育体系,近年来向全国销售种牛1.7万头、冻精27万剂,年改良牦牛30万头,覆盖率达我国牦牛产区的75%,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经济向高效集约科学养畜方向的发展。经测算,从犊牛繁活率、死亡率以及18月龄犊牛胴体重与家牦牛群体相比较,新增效益20多亿元。

  该团队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将论文写在高原牧区、成果用在产业发展上,为促进牦牛产业振兴、助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