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成果» 获奖成果

研究所4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来源:科技管理处   作者:周磊  时间:2013-01-07 00:00:00  点击:
【摘要】12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主持完成的4项科技成果奶牛乳房炎三联诊断和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抗病毒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筛
    12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主持完成的4项科技成果“奶牛乳房炎‘三联’诊断和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抗病毒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研究”、“牦牛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与标识应用研究”和“动物毛、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4项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奶牛乳房炎‘三联’诊断和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用改良型兰州乳房炎诊断方法(LMT)替代引进的加州乳房炎诊断方法(CMT),申报了国家标准和专利。建立了3种乳房炎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筛选了2种隐性乳房炎辅助诊断标示物N-乙酰基-1-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组装出适合我国规模化奶牛场乳房炎防控的乳汁体细胞-活性蛋白因子-细菌PCR检测的“三联”诊断新技术。该项目对“银黄可溶性粉”和中兽药新组方“乳宁散”防治乳房炎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临床验证表明效果良好。研制出了以预防无乳链球Ia菌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二联油佐剂灭活疫苗。集成了牛群改良监测技术(DHI)、改良型LMT快速诊断、科学管理计分方案、乳汁活性蛋白监测、细菌分离鉴定、中西药结合疫苗防治等技术,建立了适合我国规模奶牛场乳房炎综合防控技术。经示范推广,奶牛场隐性乳房炎阳性检出率下降10%,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降低2.55%。通过DHI体细胞监测值、LMT检测积分值、乳房炎管理计分值、乳汁活性蛋白因子水平检测值4方面因素,首次提出并构建我国奶牛场乳房炎发病的风险预警配套技术方案。该项目以奶牛乳房炎的防控技术研发为出发点,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了适合我国规模化奶牛场乳房炎防控的“三联”诊断技术和风险预警配套技术。
    “抗病毒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研究”建立了奥司他韦分子印迹聚合物色谱柱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的分离、筛选、鉴定中药及其复方中抗病毒活性成分的一体化技术。本项目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设计合成奥司他韦分子印迹聚合物,系统考察了其选择性和亲和性,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该项目采用建立的一体化技术,首次对4种抗病毒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各部位提取物进行了药物的亲和性筛选。从中药复方银翘蓝芩注射液中筛选出了化合物苦参碱。通过体外活性试验发现苦参碱具有良好的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活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牦牛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与标识应用研究”克隆了牦牛脂蛋白脂肪酶基因、肌肉抑制素基因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基因的cDNA全序列,开展了生物信息学研究;对牦牛乳铁蛋白基因和牦牛Y 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为牦牛功能基因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检测了牦牛缺氧诱导因子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基因的特异性SNPs,分析了其组织特异性转录表达特征,开拓了牦牛适应高寒缺氧环境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新领域。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牦牛生长发育、繁殖、肉品质等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遗传变异进行检测分析,筛选出了9个遗传标记,并应用于牦牛育种实践中。 对与牦牛角性状相关的12个基因开展SNP筛查,发现了61个SNP位点,其中9个SNP位点与角性状呈显著性关联,为牦牛无角品系的培育提供了基础资料。该项目紧密结合牦牛生产实际和国际科技前沿,在牦牛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
    “动物毛、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制定颁布了国家标准GB/T25243-2010《甘肃高山细毛羊》和农业行业标准NY/T 1173-2006《动物毛皮检测技术规范》;完成了《西藏羊》等国家标准报批稿5项、《岷县黑裘皮羊》等国家标准草案29项;建立了羊毛质量全程控制技术标准体系。研制了“一种绵羊罩衣”和“毛丛分段切样器”、“动物皮肤取样器”、“毛绒密度取样器”、“毛绒多点法取样装置”等4种毛、皮检验取样设备,并取得了5项国家专利。完成了国产超细羊毛和优质细羊毛纺织性能评价研究。建立了60余种动物毛发组织结构图谱和超微结构图谱、动物纤维组织结构信息数据库;建立了鉴别羊毛和羊绒、兔皮和貂皮的分析校准模型。研究发现天祝白牦牛裙毛、尾毛与人类头发的各项性能和组织结构相似,开拓了天祝白牦牛毛开发利用的新领域。项目研制的绵羊罩衣、环保型羊毛打包机、羊毛包装袋、剪毛机等产品已在甘肃细毛羊主产区得到广泛应用,协助组建集中剪毛点13个,羊毛质量全程控制技术示范羊达60万只,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紧密结合毛皮生产实际,成果在毛皮质量控制技术方面具有创新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