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成果» 新兽药新品种

“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

来源:办公室   作者:符金钟  时间:2013-11-18 12:00:00  点击:
【摘要】成果名称: 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 获奖名称和等级: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陆仲麟阎萍何晓林王敏强韩凯马振朝杨博辉马有学柏家林殷满财李孔亮贾永红李吉业芦志刚乔存来 任务来源:农业部重

成果名称: “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
获奖名称和等级: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陆仲麟  阎  萍  何晓林  王敏强  韩凯  马振朝  杨博辉  马有学  柏家林   殷满财  李孔亮  贾永红  李吉业  芦志刚  乔存来
任务来源:农业部重点项目“牦牛选育和改良利用研究”,编号:农牧渔业部82(牧)-07-14,起止时间:1982-1990年;农业部重点项目“肉乳兼用牦牛新品种培育研究”,编号:农牧渔业部85(牧)01-02-021,起止时间:1991-1995年;农业部重点项目“ 牦牛新品种培育及其产肉生产系统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编号:95(牧)02-02-07,起止时间:1996-2000年;中国农科院重点项目“牦牛新品种培育”,起止时间1998-2000年。
起止时间:1982年6月~2003年12月
成果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内容简介:
    经过二十多年辛勤培育的“大通牦牛”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全国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牛专业委员会的审定,成为我国第一个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通过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首次将野牦牛驯化为改良复壮家牦牛的种用公牛,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授精牦牛公牛站,首次将人工授精技术大面积运用于牦牛育种和生产实践,人工授精受胎率达到82%,创造了国际上最高的牦牛人工授精受胎率。应用低代牛横交培育新品种的理论,通过严格的选育,将杂种一代所体现的优势在以后各世代加以固定,并且在更大的群体中得到扩散,使育种群体体型外貌、优势性状等快速达到一致。并进一步探讨了野牦牛对家牦牛的复壮机理,初步阐明野牦牛的育种价值。首次建立健全了由野牦牛种公牛站、育种核心群、繁育群(场)、推广扩大区四个部分组成的牦牛育种、复壮繁育体系,为长期的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首次利用13个座位的微卫星标记、染色体核型、血液蛋白多型座位,对野牦牛和家牦牛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野家牦牛的精子超微结构、肺组织呼吸代谢、睾丸生精水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野牦牛的育种价值。制定了《“大通牦牛”国家标准(报批稿)》、《野牦牛(1/2野牦牛)冷冻精液标准》。“大通牦牛”生产性能高,平均净肉重56kg,比同等条件下大通当地原有牦牛提高39%。繁殖年龄比同等条件下大通当地原有的牦牛提前一年,产犊率提高25个百分点。在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米以上的高寒环境,越冬死亡率减少到1%以下,减少了3—6个百分点。目前“大通牦牛”育种核心群规模己达2200多头,种公牛150头,繁育群母牛存栏达12000头。近五年向全国牦牛产区出售公牛3667头、冷冻精液27万支(粒),每年改良近10万头当地牦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