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 贺信三周年专栏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 牦牛扶贫成效显著

来源:办公室   作者:符金钟  时间:2020-09-23 00:00:00  点击:

    3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科技创新团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三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依靠大动物育种技术优势,围绕牦牛这一高原特有畜种,为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脱贫增收提供科技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新疆等省都分布着不同数量的牦牛。然而,由于品种退化、养殖方式落后等原因,这一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以青藏高原为主的牦牛产区长期依赖天然草地分散放牧,生产方式单一,产业整体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较弱。由于生产长期处于数量型和粗放型阶段,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带领民族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作用,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保护物种,维护物种多样性,开发牦牛资源,发展牦牛产业,带领高原牧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牧业生态体系,在提高畜牧养殖效益的同时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是我国高原牧区及农牧结合区的重大生产和生态需求。

    围绕上述重大生产和生态需求,牦牛团队科技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高原,科学开展牦牛育种与推广,推动产业发展与提质增效,以科技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继2004年培育成功“大通牦牛”新品种、2007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2019年4月,团队自主创新、潜心培育的“阿什旦牦牛”再次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标志着在大动物育种方面再次取得里程碑性的跨越。“阿什旦牦牛”是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最佳注解,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最新创新成果。

    新品种育成后,团队积极投身高原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大通牦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已覆盖青海省39个县,辐射到新疆、西藏、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全国各大牦牛产区。“阿什旦牦牛”凭借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高,深受牧民群众欢迎。培育期间,已向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中试推广种公牛4000余头,改良当地牦牛品种。同等饲养条件下,改良后裔平均繁活率比当地牦牛提高了11.72个百分点,死亡率降低了4.32个百分点,18月龄体重平均提高了24.71%,增产增效十分显著。

    在科技支撑高原民族地区畜牧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团队不断扩大助推范围,将牦牛扶贫模式从青藏高原推广到祖国边陲的帕米尔高原。联合深圳基因组研究所和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大力实施“塔县牦牛遗传改良及产业扶贫”项目。2019年4月,70头优良牦牛从青藏高原长途跋涉,落户帕米尔高原的塔县牦牛良种繁育基地。这批牦牛被分散到边境线上的13个牦牛群中进行品种改良,首批诞生的29头小牛出生率和成活率均达到100%。8月,99头身披“黑色斗篷”的牦牛再次来到改良中心。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秋盼·艾力达提讲:“今后,科学养牦牛将会成为牧民增收的新途径。”深圳援疆前指工作组组长、塔县县委副书记范磊说:“下一步,县里将通过推广牦牛人工繁育技术,尽快扩大新品种的繁育规模,让生活在边境线的牧民一边放牧,一边守边。”通过扎实推动牦牛改良项目、倾情帮助牧民壮大牦牛产业,牦牛将成为享誉帕米尔高原的“科技牛”“增收牛”和“守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