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肉用绵羊杂交父本通过脂肪酸代谢途径调控杂交群体的肉品质特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绵羊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发掘了调控肉用绵羊杂交群体肌肉生长和肉质相关基因和代谢物,揭示了不同杂交父本通过脂肪酸代谢途径调控F1杂交群体的肉品质遗传机制。该研究结果将为开展肉羊商品化经济杂交,生产优质肥羔肉和独具特色的“中环肉羊”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营养学前言(FrontiersinNutrition)》上。
中国是羊肉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不是产业和种业强国,整体水平与养羊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绵羊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以培育国际一流、独具特色的“中环肉羊”新品种为己任,引领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优质肥羔肉的刚性需求,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和种业振兴。该研究分别选择优秀南丘羊和萨福克羊为父本,湖羊为母本进行杂交,利用RNA-Seq、LC-MS/MS和GC-MS/MS技术发掘F1代杂交羔羊背最长肌中差异表达基因和代谢物。结果表明,筛选鉴定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脂肪酸代谢相关通路中,包括花生四烯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细胞脂解调控等。组学间关联分析也表明,PPAR信号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与脂肪相关代谢通路显著富集,其中MYH8和MYL10与肉质中脂肪酸水平显著相关,TM7SF2与十二烷酸、肉豆素和9-十八烯酸等66种代谢物密切相关。结果表明脂肪酸代谢可能在不同杂交后代羔羊肉品质特性调控方面起关键作用。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研任务、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