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 媒体资讯

[中国科学报]他走遍高原 为了让牦牛更“牛”

来源:   作者:  时间:2024-01-04 16:05:46  点击:

  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牧民生产生活无法替代的牲畜,牦牛的肉、奶、皮毛甚至粪便,构成了牧民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高原人民的生息。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有这样一个人,刚毕业就扎进了雪域高原,足迹遍布了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牦牛产区。他深入基层一线,带领团队翻山越岭去实地调研,在偏远地区一家一家入户走访、询问,开展技术讲座与实操培训,在现场为牧民提供技术指导,印发相关资料以便大家学习,更是通过技术示范等途径实打实地为“三农”服务,推广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带动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他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牦牛资源与育种团队首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郭宪。

  投身牦牛繁育,做最基础的工作

  2003年郭宪研究生毕业,此时面对未来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前往大都市上海,另一条是回到大西北家乡。

  经过短暂的思考,郭宪决定回到家乡,放弃了上海某研究所的高薪工作。怀报着回报家乡的热烈情感,他决定就在大西北扎根下来。

  郭宪第一份工作,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跟牦牛产生联系。

  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老研究员告诉他,走路慢一点,说话慢一点。但是对于从没见过草原的黄土汉子来说,像一匹野马在草原上疯狂奔跑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此时另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接踵而来,他需要配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资深首席科学家阎萍研究员进行大通牦牛培育及繁育体系建设工作。

  青海省传统的牦牛业处于一种靠天养畜的自由放牧状态,致使牦牛产业处于低下水平。

  在2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研究所利用野牦牛作为育种父本,经过驯化野牦牛、制作冷冻精液、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生产具有强杂交优势含1/2野牦牛基因的杂种牛,通过组建育种核心群、适度近交、闭锁繁育、强度选择与淘汰,培育出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能远高于家牦牛的体型外貌、毛色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牦牛新品种,于2004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牦牛新品种。

  “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的成功培育,让郭宪从牦牛品种选育,再到牦牛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利用,良种高效扩繁等关键核心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明白,做一名科研人员一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潜心钻研,在种业“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

  “科研最后都要落到实际生产上,要为生产服务。”郭宪始终秉持这一观念。

  在雪域高原,助力牧民致富经

  郭宪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还承担着甘肃、青海、四川三省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科技帮扶以及西藏自治区牦牛产业顾问工作和那曲市科技帮扶工作任务。

  每次到达牧区,总是被问到“你们大老远跑来这里来教我们养牛图啥呀,真是太辛苦了!”

  “不辛苦,为了牦牛长得更好,长得更壮,大家口袋里的钱更多,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这就是我们搞科研的目的!”牧民们对去帮助他们的专家团队心生感激,总是热情地邀请他们到自家去喝上一口酥油茶,去看看自家的牛长得怎么样。

  在帕米尔高原,牦牛不仅是提供肉乳畜产品的重要畜种,也是守边固疆工作人员的骑乘工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生态经济地位。既要保护青山绿水自然生态,又要保障边疆地区牧民的生活,组装集成牦牛高效养殖技术,使牦牛成为帕米尔高原的“科技牛”“增收牛”和“守边牛”。

  “以前,我们这里的牦牛繁殖靠季节性发情后自然交配,后来郭老师来到这里,给我们县的技术人员传授了人工授精方法和品种改良技术,在郭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牦牛高效养殖,实现了牦牛一年一胎,这四五年,我们的边疆牦牛存栏增加到1万多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畜牧良种繁育中心主任马吉尔丁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他和团队成员实地调查现有牦牛群体结构、种群数量、可利用种公牦牛和能繁母牛比例、草场资源及生产性能等基本情况,建立塔县牦牛良种繁育基地和牦牛繁育技术体系,制定塔县牦牛改良计划,强化育种数据库建设,提高牦牛育种和繁殖效率。导入外来优良牦牛基因,开展杂交改良,提高商品牛产肉性能,并指导当地技术人员开展良种牦牛扩繁,充分挖掘优良牦牛繁殖潜力。

  在夏河县高寒牧区,郭宪通过试验示范和联合攻关,开展犏牛繁殖模式集成与示范,提高其后代初生重和同龄牦牛体重,同龄成年公犏牛售价比成年公牦牛提高1500~2000元,成年娟犏母牛日均挤奶量6~8公斤、与同龄母牦牛日挤奶量(1~2公斤)相比显著提高。此模式已在农牧交错区、半农半牧区或海拔2500~3200米的牧区推广应用,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牧民收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喜欢到牧区工作,这是我的职责,只要能提高高寒牧区老百姓的经济效益,走再多的路、翻再多的山也值得。”郭宪说道,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科研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