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无角+宜圈养 阿什旦牦牛培育成功
科技日报西宁6月27日电 (记者瞿剑)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27日在位于此间的大通种牛场宣布,由该所阎萍研究员领衔的“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经20余年研究、试验、推广,培育成功无角、适宜舍饲化的阿什旦牦牛新品种,以其产肉量大、抗逆性强、繁活率高、便于集约化养殖等优势,可显著降低草原载畜量,对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促进牧业增产牧民增收产业增效,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团队以原产于海拔4380米的阿什旦雪山脚下的青海高原牦牛为育种素材,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应用测交和控制近交方式,并会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建立开放式核心群育种体系和种公牛站、育种核心群、育种群和推广示范区四级繁育体系,边育种边示范边推广,加快了种牛遗传评估和遗传交换。首次系统开展了牦牛角发育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突破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鉴定角性状变异位点的技术瓶颈。通过鉴定P1 ID和P219 ID位点基因型对牦牛角性状进行早期选择,加速了育种进程,其育种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被称为“牦牛妈妈”的阎萍解释,无角是重要的生产性状,可以减少牦牛打斗带来的互相伤害,提高产出率;舍饲化则将传统散养方式8-9年的牦牛生长周期缩短到3-4年,缓解牧场过载、增加产业效益作用显著。
据悉,阿什旦牦牛培育期间,向青海、甘肃等省区中试推广种公牛3950头,改良当地牦牛品种。改良后裔在同等饲养条件下,平均繁活率59.98%,比当地牦牛提高11.72个百分点;死亡率为1.24%,比当地降低4.32个百分点;18月龄体重平均为92.77千克,比当地同龄牦牛高18.38千克,提高了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