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这头无角牛的诞生,标志着牦牛资源育种的又一里程碑
文章来源:中国农村网 2019年6月28日 作者:王琦琪
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牧民生产生活无法替代的牲畜。为防止牦牛品种退化、提高牦牛的养殖效益,我国于2003年培育出第一个人工品种“大通牦牛”。如今,好消息再次传来,由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会同青海大通种牛场历经22年研发的“阿什旦牦牛”,已于今年4月获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发的新品种证书,是牦牛资源育种的又一里程碑式成果。
“阿什旦”牦牛因产于海拔4380米的阿什旦雪山脚下而得名,“阿什旦”在藏语里也是“无角”的意思。您可能会好奇,相比于普通牦牛,阿什旦牦牛“牛”在哪里?
“牛”在没有角
人工培育的牦牛含野牦牛基因,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野牦牛好斗的天性。育种团队以青海高原牦牛为父母本,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应用测交和控制近交方式,通过无角育种核心群、自群繁育、选育提高等主要阶段,培育出的无角阿什旦牦牛从根本上避免了牛角对人、畜和生产设施的伤害或破坏,减少了牦牛的死亡发生率,提高了牧民的养殖效益。经测定,在舍饲条件下,无角比有角能提高近一倍的养殖密度,并大幅减少因为角斗造成的损失。
“牛”在性状好
和本地牦牛相比,阿什旦牦牛出肉量更多、繁殖性能更高、死亡率更低,抗逆性显著提高。经测定,阿什旦种牛和本地牦牛杂交的后代,平均繁活率比当地牦牛提高11.72个百分点,死亡率由5.56%降低到1.24%;生长发育加快,18月龄体重平均为92.77公斤,与本地牦牛相比增重18.38公斤;生育时间变短,由4-5年缩短至2-3年。阿什旦牦牛的诞生显著改善了产区对牦牛品种多元化需求,缩短了养殖时间,提高了养殖效率。
“牛”在技术高
阿什旦牦牛的培育过程,不仅运用了传统的群体继代选育方式,还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牦牛角的性状,从而实现对牦牛角的基因型进行早期选择。这意味着判断一头牦牛的角发育状况和遗传情况,不用等待4-5年繁殖下一代才能完全确定,而是在一头牛出生就能判断它是有角还是无角基因型,从而筛选出无角纯合的牦牛繁育后代。通过分子标记选育和传统育种相结合,实现了对牦牛的优中选优,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目前,该项育种技术已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阿什旦牦牛的诞生,不仅丰富了牦牛品种资源,而且为牦牛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提供了适宜品种,开辟了牦牛养殖新的道路。被誉为“牦牛妈妈”的牦牛资源与育种团队首席科学家阎萍介绍说,高原生态脆弱,放牧对草场的承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而阿什旦牦牛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无角的特性,使之更适合舍饲养殖。阿什旦牦牛已在青海等藏区积极推广,为解决“开发和保护、建设和吃饭”两难问题提供了适宜品种,对促进青藏高原牦牛产业增效、牧民增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起到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