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州】科技与英才齐聚破壁种源难题——中国农业科学院肉羊重大科技任务暨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现场会勾勒环县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科技兴牧扬帆,英才领航征程。10月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肉羊重大科技任务暨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现场会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畜牧总站、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和市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农业科学院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齐聚一堂,通过现场观摩和座谈交流等形式,总结肉羊产业科技攻关成果,部署下一步任务,为环县乃至全国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强劲科技动力。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环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草原资源与悠久的养羊历史。此次现场会落地环县,既是对环县产业基础与发展潜力的充分肯定,更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养殖场”的关键实践,对破解我国肉羊产业“种源卡脖子”难题、加速肉羊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
科技攻坚“种源”瓶颈,“中环肉羊”夯实产业根基
“为了加快新品种培育,我们创新研发了四大技术,研制出四套智能表型测定设备,包括体重体质测定、饲料转化率测定、背膘测定和肉质测定设备,均属国内首创。”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岳耀敬介绍,“我们挖掘出多个与繁殖、肉质和生产性能相关的基因,通过研制的1K和50K芯片,应用基因组选择技术筛选优秀种公羊,并创新应用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和羔幼畜超排技术,有效缩短了世代间隔。”
历经持续攻关,科研团队已成功在环县建立起规模达5813只的“中环肉羊”核心育种群,其遗传稳定性、繁殖率、日增重等关键生产性能均达到预期目标。围绕“中环肉羊”养殖的4项核心技术——精准饲喂技术、羔羊早期断奶技术、标准化圈养技术与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已在环县全域20个乡镇推广应用。
“以前养羊靠‘土办法’,现在养‘中环肉羊’,有专家上门指导,羔羊成活率从原来的70%提高到95%以上,出栏时间还缩短了2个月。”环县曲子镇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兵在座谈会上激动地算了一笔账:“‘三级二元杂交’技术让羊羔提前一个月出栏,每只就能省下140元成本!专家为我们调配的饲料配方每吨比市场上同等饲料还便宜1000元。”
科技赋能塑“环县模式”,“环县经验”激活羊业动能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环县因地制宜,通过三个跨越,实现了‘环县羊羔肉’从地域特色到闻名全国。”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表示,环县羊业发展吸引了庆环制种等大企业进驻,极大提升了环县羊产业的含金量,打造出“科技强、企业强、种业强、产业强”的“中国羊谷”。
在“环县模式”框架下,中国农科院践行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使命担当,联合全院7个研究所10个创新团队,为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集成优化的肉羊“TMF饲料”饲喂和“直线育肥”肥羔生产技术模式,有效解决了饲草料配方和羔羊断奶掉膘问题。建立的以市场为导向、政科企紧密合作的大动物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为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提供了标志性样板。
环县曲子镇西沟村的蜕变是“环县模式”的缩影,实现了从粗放养殖到科学化、集约化现代养殖的根本转变,带动全村肉羊存栏量从不足千只增长到7万余只,户均养羊超过100只,产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科技赋能羊产业打造环县‘中国羊谷’”入选《CMG乡村振兴观察报告(2023-2024)》典型案例,“环县经验”正走向全国。
协同共建凝聚共识,聚力开启羊业新征程
在庆环肉羊制种基地,敞亮的羊舍、智能的饲喂系统、闪烁的电子标识,让与会专家感叹“每只羊都闪烁着科技的光芒”。在这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为首的技术团队,与一支由12名博士、26名硕士组成的高学历团队扎根环县,用科技在黄土地上书写着羊产业发展新篇章。
“我们从2018年开始实施肉羊高产高效技术示范项目,使母羊繁殖率提高20%,育肥日增重提高50%,屠宰率提高15%,出栏周期缩短两到三个月。”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研究员牛春娥介绍。
现场会期间,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与环县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中环肉羊”推广、饲草料产业、肉制品深加工及技术人才培训等领域深化合作,标志着院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迈向新高度。
“我们组织300多人次扎根环县,围绕新品种培育开展有组织攻关。”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王胜义表示,“要让科技成为推动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贡献更多‘农科力量’。”